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塔內植物園 (/tbgweb/cgi-bin/leobbs.cgi)
-- [ alex0216 ] (/tbgweb/cgi-bin/forums.cgi?forum=48)
--- <artspace發表>  災情....(虎山高地新步道完工) (/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48&topic=659)


-- 作者: artspace
-- 發表時間: 2005/03/06 11:04pm

[這篇文章最後由alex0216在 2005/04/07 08:35am 第 3 次編輯]

今天早上走了一趟第五區的虎山高地和豹山以及第四區的獅山,看到剛完工不久的吉福宮(松山家商後方)至虎山峰步道真是感觸良多....

這條步道原本的確不太好走,尤其是下雨天上山時非常滑,但這條步道的延線卻蘊藏了一些非常特別的昆蟲。其中比較另人難過的是渡邊氏東方蠟蟬的棲地,原本在虎山高地的四株烏桕樹是最好的觀測點,去年已經觀察到至少三個齡期的渡邊氏若蟲以及難得一見的若蟲蛻皮過程,原本今年想要再加把勁的,沒想到現在這四株樹旁的草地和灌木已被完全清除,僅剩下樹根旁一小圈還看得到泥土;有些地方甚至還鋪了水泥.....而且就在樹下弄了一個有一排石凳子的"交誼空間",還把四週全部鋪滿花崗石地面,山友們全都大辣辣的坐在樹下大聲喧嘩....

再來就是一片已經觀察到五種吉丁蟲、多種叩頭蟲及每年九月台灣粗腿小翅天牛第二次大發生的雜林完全被鏟除;還有每年春夏可以觀察到大量台灣角金龜以及台灣熊蟬的樹林被鏟到只剩下幾株最高的樹,下方的植被完全鏟光並局部鋪上水泥(可憐的蟬兒若蟲大概永遠爬不出地面了...);此外虎山高地的台灣大蝗棲地芒草原被鏟除大半改種觀賞性植物;虎山高地一整片原本多種蝗蟲棲息以及斑節細腰蜂挖洞產卵的泥土地完全鋪滿花崗石並建成公園還包含多種遊樂設施;一個原本觀察到三種蘋果天牛、兩種樟紅天牛(大量)以及每年丁美氏紅天牛、黃點紙翅紅天牛、米字長盾椿象以及多種紅螢大出的點完全消失並鋪上水泥。

此延線包含了數種目前從未在四獸山其它區見到的種類,計有三種吉丁蟲;三種長角象鼻蟲;一種象鼻蟲;兩種蘋果天牛;兩種椿象(一種獵椿及一種翅膀為透明的緣椿);一種擬步行蟲;一種扁泥蟲;一種標本蟲以及一種榖盗蟲。另外此區還包含我目前看到鬼艷鍬形蟲最低海拔記錄(就在吉福宮附近,每年均可看到)。

延路所有新鋪的花崗石步道兩側的草地都鏟光並鋪上水泥,一個早上還見到兩位非常"勤奮"清雜草和落葉的阿伯。

這次可能跟上回虎山溪步道整治的情況差不多,今年可得好好觀察這條步道的昆蟲族群數量消減狀況....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07 07:52am

坦白說,我對上述各種蟲的樣貌和分布,多半都不清楚,想不到現在連補救的機會也沒了,真是災難啊!

我覺得我們的各級政府或是財團,在推行建設開發前,得好好學習一些課程、請益各方人才。沒做到這些,至少延緩對山地丘陵的侵入吧!


-- 作者: Zygamann
-- 發表時間: 2005/03/07 10:38pm

這應該要投書
不要只在網路上發聲喔

試中時論壇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08 08:14am

我發短訊給artspace考慮,這件事我目前欠缺實地的了解。

另外,我發e-mail給台北市建設局,請他們參考。


-- 作者: artspace
-- 發表時間: 2005/03/08 09:06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alex0216[/u]在 [i]2005/03/08 08:14am[/i] 發表的內容:[/b]
我發短訊給artspace考慮,這件事我目前欠缺實地的了解。
另外,我發e-mail給台北市建設局,請他們參考。
[/quote]
我不太熟悉如何投書或請願,但我覺得必需先凝聚一定的支持度和共識才去發聲比較不會當"烈士"

其實四獸山網站之前有被某政府單位"關照"過,一度讓我不想做下去了....所以我現在比較低調保守。等我忙完這個禮拜以後我再想想要如何完整的記錄及呈現這一次山地開發的影響,然後寫一份比較有根據性的比較報告。

我目前需要很多以前第五區虎山峰原貌的照片,不知板大的庫存裡有沒有? 我想要針對原貌來一一標示出之前在每個點觀察到的昆蟲,因為很多地方已經完全被改變了,如果現在去拍根本看不出到底少了多少東西。

渡邊氏東方蠟蟬棲地的部分我認為是比較容易下手的,因為保育類昆蟲有法律明文保障,而且我手邊這部分的資料比較完整,證據充足,政府單位應該比較會注意....


-- 作者: tjming
-- 發表時間: 2005/03/08 01:04pm

加油加油!
一定要去捍衛自己家鄉的生態,
國中的時候也曾經為了垃圾掩埋場的惡臭投書鄉公所,
一個禮拜後就加蓋,減輕惡臭了!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08 02:44pm

我現在才明白完整拍攝周邊環境的重要性。

過去的照片多半侷限於蟲的本身,其依存的環境則疏於紀錄,真要用時,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另一個問題是我必須利用近日補強的:我對各區不夠了解。有些路線我只踏入一次,甚至根本沒走過,就連想像現場的狀況,都很渺茫。

最近我正為了轉換數位單眼相機獲得的好處以及弊害而困擾,原本已考慮脖子上掛一台數位單眼,再用背包帶8700出去,現在看來,除了帶8700以因應自然光線下的景深或特殊取景的需要,也要帶顆廣角鏡頭,把現有鋪設步道或較自然的樣貌都紀錄下來。


-- 作者: Zygamann
-- 發表時間: 2005/03/08 04:08pm

其實這年頭投書並不需要什麼頭銜
因為學界人士比較惹人嫌

所以應該就放膽去投書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08 04:30pm

嗯,言之有理。

不過實際行動時,還要言之有物。
我得更加油。


-- 作者: tjming
-- 發表時間: 2005/03/08 10:41pm

北投溫泉博物館,是北投國小一群資優班的師生,在1985年發現北投溫泉浴場日漸毀損,該校師生認為,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於是結合北投地區民眾努力爭取,內政部終於在1997年核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經過台北市政府耗資1億1000萬元進行修護工程後,正式成立溫泉博物館。
如果透過貴校師生的力量,例如:規劃四獸山的校本課程,甚至聯合附近中小學老師的力量,應該是可以形成相當的輿論力量。因為我相信附近的小學自然老師一定會做這裡的課程設計,教材面臨被毀壞的危機,當然不可輕忽!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09 08:13am

artspace這篇提到的虎山高地,我並沒有上去過。

我自己有限的經驗裡,松山區的小學可能有虎山溪的觀察活動,且常演變成假日的親子撈捕,未必及於虎山高地。南港區的狀況,我只知道往舊庄一帶,好像有些相關的設計。至於四獸山,從現在七年級的學生反應看來,本校學區內的孩子和那裡的認知距離頗遙遠哦。

我一向不是個熱衷群策群力的人。但是理智告訴我:tjming所言,是正確的策略之一。我會開始進行了解,並從身邊做起,試探眾師生家長的反應。


-- 作者: artspace
-- 發表時間: 2005/03/09 12:13pm

現在政府既然花了這麼大的工程搞了這條步道和山頂公園,就必需接受地貌已經被改變的事實,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狀態。如果真的要採取行動應該要在動工前,完工以後再說什麼都太晚了。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在於全民保育觀念的差異。以虎山高地步道為例,其實99.99%的山友都覺得是政府的德政。我有和一些山友聊過,沒有一個山友不是大力推崇這次的步道新建,還有幾位伯伯甚至因此覺得政府有希望了,一臉感動得都快哭了的樣子....

如果讓學校把四獸山當成教材我覺得100%的老師都會贊成這條步道的改建,帶一群小朋友上山對老師而言壓力本來就很大,如果路況不好就更讓老師們怯步。這條步道曾經讓很多老人家跌倒過,現在不但好走而且也把之前所有視線上的死角都鏟除了(所以才造成這麼多棲地的"完全消失"),上山的安全性自然提高許多。

但是我所思考的是,到底應該讓多少人上山。我覺得"親山"這個辭非常刺眼,因為台灣人甚少具備親山的能力和覺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合歡山的開發,平地人其實無法真的享受大自然,開著百萬級RV上山還要求路程舒適平坦不說,即始上了合歡山仍擺脫不了卡拉OK和精緻的餐飲,為了滿足平地人的需求就得開路、設店,山林要保持原貌是不可能的。

什麼是親山的"覺悟"? 簡單的說就是被蚊子叮、被草割傷、沒有公廁還不能隨便尿尿、講話要放低音量、沒有垃圾桶但不可以丟任何垃圾、被蛇嚇到、被太陽曬黑......

四獸山的開發只是遲早的事,台北人需要這種可以休閒的空間,一到假日每個爸媽都在煩惱要帶小孩去哪裡玩,如果四獸山夠安全夠方便就讓這些需要打發假日的父母多了一個選擇,而且還可以冠冕堂皇地教導小朋友如何"親山"。要這些人"覺悟"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太難了,現在有多少父母能夠忍受小朋友被草割傷?

如果真的讓學校介入四獸山的開發甚至以教材的角度來看待這座山林我相信只會引來更多的開發案和人群,物種和棲地只會面臨更嚴酷的生存挑戰。老師背負了家長委託照顧的使命,又有多少老師受得了帶小朋友上山讓小朋友被草割傷回來,然後面對家長的責難? 最後責任都推給政府,政府當然從善如流把草鏟光把蛇殺光把步道建起來把公廁公園蓋起來......除非有一天從上到下都有所覺悟,不然就只能用物種棲地來換取表面上的"親山",倒楣的永遠還是大自然。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09 05:56pm

我個人是這樣想:

原則一:理想也許不能實現,但可以設法趨近。
原則二:如果真的在乎,就得有真的行動。
原則三:發聲→產生力量→影響事態。

首先,我們可以自己利用合適的媒體,陳述山林保育出了問題。以我來說,實在懂得不多,不會去講一定要怎麼做,或做到何種程度,但是有機會指出一些弊端、播下一些種子、牽動一些漣漪,總是好的。

至於要不要結合學校或社區的力量,是另一層次的問題。要對更大的整體社會造成改變,不妨以較小的群體作為起點。

有些老師以四獸山的種種為教材,其實會做的已經在做,各自進行的方式或許不同。老師究竟有哪些做法?是否恰當?可能要從實務面深入了解,然後保留有益於生態的教育內容,改革不當、甚至有害的措施。

所以,我前面說「試探」,一方面是自我表達,另一方面則是擴大影響。我們必須致力於找出問題的根本,同時儘量減少人禍,期望「漸變」能轉化為恆久。

至於哪些是可能的人禍?怎樣避免?這就要靠更多人一起思索、一起努力了。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18 05:11pm

建設局在三月十六日給我回覆,由於整篇都是亂碼,我再次詢問後,他們又回覆三次,其中一次正常顯現。

以下是回覆內容:

--------------------------------------------------------------------------
[color=#B8860B]親愛的市民您好:

很感謝您來信捎來的眾多訊息,更感謝您信中的指正與期許,閱讀了信後附加眾多網友的訊息,深感欣慰與惶恐,也期許這樣的感知是大眾的。

從事公職,在這個工作崗位服務市民,心中總是有一些感慨,也有這麼一點點無奈,誠如訊息中所言,在自然環境中因為人們的一些"建設",總是會帶給自然環境一些無情的"傷害",本來環境中既存的"自然元素",花、草、樹、木、蟲、蟻、鳥、獸,因為人類的"認知角度",從此有了好壞差別,想要百鳥爭鳴—不想要蟲蜽亂舞,想要香花遍地—不想要叢草營生,想要水潭蛙鳴—不想要毒蛇盤桓,想要蝴蝶迎風翩舞—不想要毛蟲毒刺隨風螫人,想要綠蔭避陽—不想要蚊蟲咬傷,想要……—不想要……,但是自然元素總是伴隨而生,有利於人也有損於人,但看我們人類的胸襟"看他如何"!去之而後快者有之、隨遇而安者有之,也因此,多元的社會有著多元的看法與認知。

從事市政基層服務不敢說做法絕對正確,卻是以絕對負責的態度做事,我們誠摯瞭解山區步道的維修及設置,對自然環境絕對會有所傷害,因此,在辦理整修步道的規劃時,我們有幾項原則—

l          市民建議新闢步道—一律予以婉拒(甚多市民會反映,不過我們絕對會堅持,也希望愛好自然生態的市民能多支持)

l          舊有步道維修—原則以就現有舖面設施修補,維護其設施穩固安全之功能為規劃要求,不做大規模翻修(有部分市民會反映市府執行能力不足、工程品質不佳;我們仍將秉持此原則進行舊有步道的維護,希望市民能多體諒與支持)。

l          舊有步道翻修—如有舊有舖面步道損壞嚴重、舖面濕滑易生危險,需予翻修時,以維持原有規模辦理,並適於改善避免太多硬體舖面之設置。(此方式雖然可得到甚多市民支持與較佳反映,不過對環境的傷害較大,我們會盡量避免,希望您們能體解)

市政服務的對象終歸是廣大的"市民"(就廣義而言,牠們也是),市政建設需以服務最多民眾為依歸,也因此,在權衡得失之間,我們在考量維護眾多使用人口安全前提下,在一些熱門且原來已有人工舖面的登山路線,施作一些不得不然的工程措施,但是,我們亦會盡最大努力,維護其他步道更多原有自然生態環境,減少因人類貪婪無謂的需求而增加對他們的破壞。

我們會試著以更自然宏觀的角度,辦理本市山區登山步道的維護工作,也期待熱愛自然生態環境的市民給我們更多的支持,亦期待經由市民觀念的進步,山區步道環境能維持更多自然生態元素,而不是只是位處山區的一排人造階梯,但在這之前提供一部分較人工之步道符合多數民眾活動需求,是我們必要的工作,也期待您們能夠諒解。我們會更用心在維護登山步道服務品質及保護自然景觀環境間評估得失,並努力兼顧融合民眾的需求與環境價值,更期待市民觀念快速進步,最後,再次致上十二萬分謝意,並冀望您能多多支持市政建設。

並祈

平安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局長林聖忠敬上

[/color]


-- 作者: 天天卡到陰
-- 發表時間: 2005/03/19 06:00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tjming[/u]在 [i]2005/03/08 10:41pm[/i] 發表的內容:[/b]
北投溫泉博物館,是北投國小一群資優班的師生,在1985年發現北投溫泉浴場日漸毀損,該校師生認為,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於是結合北投地區民眾努力爭取,內政部終於在1997年核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經過台北市政 ...
[/quote]

這個溫泉博物館的成立,跟四獸山的環境保護,我想不能同一而論.
其中有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觀光!

北投是台北著名的溫泉之鄉,大家都知道.成立博物館,可以藉由博物館所謂"文化知性"的力量,把溫泉的觀光業推到一個尖峰.相對的,這樣一來,當地有許多的溫泉業者,也可以在這其中得到一些利益.結合了溫泉博物館還有當地蓬勃的溫泉飯店,這樣的配套措施不知道可以在北投帶動多少的利益.這個案子的通過和成立,除了文化的背景之外,我想經濟層面佔了更大的因素.

而我想對於那些台北市的居民來說,虎山的昆蟲相有多好他們也不想知道.他們知道的是,虎山開發成休閒公園以後,附近的房價地價會水漲船高.一直要到四獸山被一直開發到極限,信義計畫區內發生土石流,那些人才會覺悟吧!

台灣人是很短視近利的民族,你要他們花這麼多精神去關心那些蟲子,不若一些眼前可以享受的東西.

用渡邊來炒作,搞不好還有機會.畢竟這次他們是破壞保育類動物的棲息地,這是條大罪.炒作的好,保證對官僚的殺傷力不亞於人球案和捷運意外事件.

四獸山之可喜,在於這座位於極度開發首都內的小山丘還能夠保有如此豐富的生態相.

四獸山之可悲,在於他週邊的鄰居完全不會珍惜他,無法了解他,卻以破壞為建設.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21 07:56am

每個人對這件事的了解,都是從自己的背景出發。想要獲得比較一致,而且可長可久的影響,就要設法讓每個人的背景產生共通的部份,這是各種教育(包含社會教育)必須著力的地方。

如果能有更多人發現問題、知道核心所在,我相信還是可以對未來的事態發展,先由減少負面作用,進而發揮正面的效應。

至少,要多爭取一些時間和空間。


-- 作者: anna3130
-- 發表時間: 2005/03/21 01:31pm

有時政府預算執行不等人∼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22 01:52pm

就個人心力所及,做一些事情吧。


-- 作者: piao
-- 發表時間: 2005/03/24 07:01pm

artspace 君應該是指這一區吧, 特地拍下留作記錄.[UploadFile=DSCN6471_1111662026.jpg]
[UploadFile=DSCN6790__1111662075.jpg]


-- 作者: artspace
-- 發表時間: 2005/03/25 08:58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piao[/u]在 [i]2005/03/24 07:01pm[/i] 發表的內容:[/b]
artspace 君應該是指這一區吧, 特地拍下留作記錄.
[/quote]
piao兄拍的是第五區豹山那兒,那是另一個故事.... 不過那兒的整治雖然很誇張,但因為那些地方原本是被一群違章建築佔據,生態早已破壞迨盡所以感覺上沒有虎山高地這次影響那麼大。

如果要寫我印象中四獸山最令人心痛的一次開發,就是十多年前位於第四區獅山和象山交界處的市民農園。那次把整條原始的山澗挖掉,那兒是無霸勾蜓(呵呵~又是保育類)和黃緣螢的重要棲地,夏天時無霸勾蜓多到隨時從身邊呼嘯而過,要拍到牠的身影更是容易,因為經常就會在那附近的技條上看到牠停留休息。當年還是高中生的我在那兒見識過無霸勾蜓的羽化;看過晚上整群飛到身上的螢火蟲;還有那兒的特產"綠翅細長吉丁蟲"....沒想到出國四年回來面目全非,啥都沒有了。如今要在四獸山拍到無霸勾蜓的生態照是何等困難,每次只要一看到無霸飛過就讓我想到那條消失的小溪。

我得找時間去拍一下虎山高地目前的情況,然後和過去我拍的照片做一個比對;也希望有在那附近拍過照的朋友們提供老照片,如果有人有從九五峰朝松山家商的方向拍過照應該就會拍到虎山高地。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28 07:40am

3月26日走上新整建的步道,終於明白我這路癡以前是怎樣想錯了。

2002年我在虎山高地照過蝴蝶,2003年在半路上照過寄生蜂,但是2004年以後較少往那一帶。尤其是我沒把整個山走透透,所以甚至沒想到新整建的步道是如此連通。

我沒拍過從前的完整樣貌,但是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高地上的亭子,週遭肯定移除了很多說不清楚的小東東,以稀稀疏疏的新植栽取代。

我上去時天色已晚,不知從何拍起,就悵然返家了。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3/31 04:35pm

[這篇文章最後由alex0216在 2005/03/31 04:42pm 第 2 次編輯]

回家又看了一下,那天我用魚眼鏡照了三張連號的照片,雖然偏暗,但是以專用軟體修一下,還是可以得到比較平直而相對廣角的影像。

這三張都是在高地的亭子裡,朝著有路的三面隨手各照一張,沒啥完整性,參考一下罷了。

#1

20050326_D7006436

16:56

公園化的設施與鋪面。
[UploadFile=20050326_D700643_1112258029.jpg]

--------------------------------------------------------------------------------

#2

20050326_D7006437

16:58

相反的一面,路旁光禿禿的。
[UploadFile=20050326_D700643_1112258099.jpg]

--------------------------------------------------------------------------------

#3

20050326_D7006438

16:58

夾在中間的一面。
[UploadFile=20050326_D700643_1112258311.jpg]


-- 作者: Zygamann
-- 發表時間: 2005/04/02 06:37pm

解說步道或是什麼鬼步道設置的目的通常就是為了要破壞生態的啦
說什麼要讓民眾親近大自然
嗯 我覺得真的是想太多了
很多爬山的民眾都喜歡順手帶一把刀把草和灌木清掉
因為礙到他們的路
我上次在柴山遇到一個傢伙
跟我說他想要把那邊的樹清掉 這樣視野會好一點
我很想罵他hl41ru 1919
或是罵他n9 1xu/ 1su;61
但礙於敏感的身份 不可以這樣講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4/04 08:45am

息怒!息怒!
我也會在心裡罵,只是換別的詞,而且千萬不能說出口。

昨天去象山,遇到同樣讓人憂慮的事情:有對家長帶著活蹦亂跳的小孩,沿路把幾乎所有抓得到的東東,都裝進透明盒子帶走。我問他們會養嗎?還是有具體的研究計畫需要製作標本?

那位媽媽顯然不熱衷此事。爸爸則說只是觀察一下,就會放走。我總不能硬要他們怎樣吧?我一路上心裡念念有詞,向豹山附近移動,結果,在一個小水池邊遇見他們,小孩把樹蛙丟進水池,再把椿象若蟲「放生」於大石桌上。其他的捕獲物?不曉得,沒見到。

我雖然近乎植物白痴,可還好先前拍了寄主植物的照片,眼看當地絕無類似的東西,只好把那三隻傻呼呼黏著我的手不放的若蟲送回原先拍攝處。


-- 作者: Zygamann
-- 發表時間: 2005/04/04 09:21pm

alex很善良
如果是我
應該會在旁邊冷嘲熱諷讓父母覺得沒有顏面快點下山吧

假設我是和另一個學弟去遇到這種情況好了

我可能就轉頭問學弟:
你小時候會這樣嗎? (會) 啊∼∼原來你小時候這樣沒教養
你爸媽會這樣嗎? (會) 原來有什麼樣的爸媽就有什麼樣的小孩
你以前都有把抓來觀察的東西放走嗎? (沒有, 反正又沒人管, 死了就算了)

而且要講大聲一點


-- 作者: tjming
-- 發表時間: 2005/04/04 11:21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Zygamann[/u]在 [i]2005/04/04 09:21pm[/i] 發表的內容:[/b]
alex很善良
如果是我
應該會在旁邊冷嘲熱諷讓父母覺得沒有顏面快點下山吧
假設我是和另一個學弟去遇到這種情況好了
...
[/quote]
那天在北投公園看到有人溜狗,讓狗隨意大小便,
我就跟學生說:「小心狗大便,剛剛有人溜狗,讓狗隨意大小便,
還當作不甘他的事,所以老師就照相喔!」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4/06 08:19am

我會把兩位的經驗分享記在心裡,看看能不能形成我自己的有效的語言模式,派上用場。

也不是大家都很糟糕,昨天我在虎山溪邊看到家長帶小孩撈蝦,看完了就放回去。


-- 作者: orchids
-- 發表時間: 2005/04/06 09:46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Zygamann[/u]在 [i]2005/04/02 06:37pm[/i] 發表的內容:[/b]
解說步道或是什麼鬼步道設置的目的通常就是為了要破壞生態的啦
說什麼要讓民眾親近大自然
嗯 我覺得真的是想太多了
很多爬山的民眾都喜歡順手帶一把刀把草和灌木清掉
...
[/quote]
學長
     你反正現在有個社會地位,出來講話應該會有人聽
     比我門這種市井小民有用:)


-- 作者: Zygamann
-- 發表時間: 2005/04/06 10:52am

可是有人會說
你把台灣共和國高雄柴山管好就好了
跑來管我們中國民國在台北的四獸山

台灣沒什麼不可能的啊


-- 作者: alex0216
-- 發表時間: 2005/04/07 08:33am

………………

看來在台灣,我們最優先要做的是溝通每一個人,以「大家都是人」的出發點,認真就事論事,學習瞭解自然。


© 中文版權所有: 塔內植物園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41101